本网站支持IPv6
长者模式

麟游:“治村能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发布日期: 2025-11-03 09:48

“平安茶社”里,在茶舍管理员潘永红的引导下,群众和声细语地交流着;“老尹说事小院”里,尹新虎召集邻里诉说着家长里短;在招贤镇南屋村,史红军伸出援手,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在麟游县,每个村(社区)都有像他们这样的调解员、说事人。这些“治村能人”凭借懂政策、会说理、善沟通的优势,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释放基层治理活力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麟游县通过创新基层调解机制、搭建群众互助平台、发挥“治村能人”作用等举措,激活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茶舍话民情

前不久,在麟游县崔木镇崔木村的“平安茶舍”,村民王乐和邻居聚集在这里,在潘永红的主持下调解一起邻里纠纷。原来,王乐的邻居养了几箱中蜂,箱子放置在两家界墙边,离王乐家太近,已经发生了3次蜇人事件,影响了本来很和谐的邻里关系。潘永红把两家人召集到一起,经过利弊分析、调解说和,最终邻居将蜂箱搬离了界墙位置,王乐担心的蜜蜂蜇人隐患消除,两家人握手言和。

“‘平安茶舍’是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为村民提供一个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平台,‘以茶为媒’,泡好亲民、招待、解忧、暖心‘四杯茶’。”10月30日,崔木镇党委副书记兼政法委员任小青说。

潘永红不仅是“平安茶舍”管理员,还是村级矛盾排查员、调解员。“过去调解,都是看谁嗓门大,现在大家坐一起和和气气地就把事处理好了。”潘永红说。

自去年以来,崔木镇打造了12个“平安茶舍”,并同步建立便民服务群,线上线下结合,村民可以反馈诉求,学习涉农法律法规,处理日常矛盾纠纷……

“我们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潘永红说。

随着崔木镇“平安茶舍”机制不断完善,村上纠纷明显下降,多起陈年积怨通过边喝茶边聊天成功化解,全镇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27%,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6%,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说事纾民忧

麟游县堡子搬迁点居住的80多户村民,来自全镇5个村,在这之前大家相互之间交集少,现在住在一块,邻里之间矛盾较多。

这种情况下,“老尹说事小院”应运而生。村民尹新虎根据多年担任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经验,摸索出了适合搬迁点实际的说事拉理方式,并在自家小院成立“老尹说事小院”,用于矛盾调处。

村民赵天祥因搬到搬迁点时间晚,门口的菜园已经被早先搬过去的邻居占完,邻里几家经常因为这个事情发生争吵。

“最后,老尹把我们几家叫到他那儿,商量出了重新量地均分的方案,现在家家都有一块小菜地。”赵天祥说。

问题得到解决,邻里关系也得到有效缓解,赵天祥对“老尹说事小院”竖起了大拇指。同时,在“老尹说事小院”,大家还达成了统一美化菜园的共识,让搬迁点同步实现环境美和人文美。

一年内,堡子搬迁点群众在“老尹说事小院”调解和议事10多起。招贤镇也以“老尹说事小院”为锚点,充分发挥像尹新虎这样熟悉村情户情并具有一定声望的老党员、老干部的优势,形成网格长、村人民调解员、镇专职调解员和镇班子成员的四级矛盾调解工作新机制。

援手解民困

招贤镇南屋村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李存仓,病情时好时坏,生活不能自理,他曾一度成了村里的“烫手山芋”。邻居史红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慎重考虑,他毅然接下照顾李存仓的重担。洗衣、做饭、喂药……一干就是七年。经过史红军的精心照料,李存仓的病情逐渐稳定。

“存仓这情况,要是没人管,在村里容易造成矛盾隐患,而且他家里就他一个人,看着也可怜,都是邻里乡亲,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史红军说。

平时,史红军也积极为村民排忧解难。2023年6月,正值小麦成熟,邻居李金珠家的20多亩小麦,因汛期雨水较多导致道路不通,收割机无法通过,加之家庭劳动力缺乏,难以进行人工收割。就在李金珠心急如焚时,史红军带着妻子和孩子,用两天时间挖出了一条秋收道路,并号召同村群众为李金珠收割小麦,帮助李金珠将小麦颗粒归仓。

他常说:“我是村民小组组长,还是镇人大代表,要对群众尽人民代表的责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麟游县“345”调解工作模式获全国第二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2024法治创新案例”奖;“‘小板凳’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工作法”获评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连续六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今年3月,荣获全省首批“平安金鼎”。

……

这是麟游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亮眼答卷,也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理念的生动诠释。

“我们将继续深化基层治理,总结推广‘平安茶舍’‘老尹说事小院’等好经验好做法,培育更多群众身边的调解品牌,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调解员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真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让‘平安金鼎’的成色更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麟游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杨荣国说。

信息来源: 陕西日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