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类
签发人:惠剌科
麟文旅函〔2024〕5号
宋红剑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的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麟游县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麟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推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认真普查,摸清底数,建立了三级保护名录,全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成效。截至目前,麟游县现有麟游木偶戏、地台社火、九成宫酒酿造技艺、血条面、杏仁茶、面塑等3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项市级代表性项目、7项县级代表性项目,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3名、县级11名,市级非遗工坊1个,村集体经济非遗工坊1个。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深挖内涵,全面推进麟游县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一是以社会力量为原动力,在非遗普查上下功夫。近年来,深入我县7个乡镇66个行政村,走街串户,问情况,挖线索,搞调查。工作中,根据非遗评审工作要求,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户、不漏种类,在全县181条非遗线索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21项87人。突出重点,召开麟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座谈会,确定专项专人重新进行走访调查,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拍摄照片、录像等多种方法并举,记录技艺技能的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的数据,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
二是以项目申报为落脚点,在非遗培训上出成果。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申报重点,开展逐级申报工作。近年来,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1项(九成宫酒酿造技艺)、市级非遗工坊一个(九成宫酒酿造技艺非遗工坊)、县级非遗项目3项(麟游民间谚语、麟游民间歌谣、麟游油糕)。通过全面了解,精心整理,认真核查,分类归档,深入挖掘,共制作非遗项目专题片12部,编辑文字8万字,拍摄照片1100余张,为科学保护打下坚实基础。麟游县文化和旅游局以非遗业务培训为突破口,多次邀请省、市非遗专家和领导来麟授课,对麟游木偶戏、麟游地台社火、刺绣、非遗保护等进行了培训,增强了工作队伍的能力,提升了非遗申报、管理、保护水平,也激发了基层队伍的工作激情。
三是以非遗活动为总抓手,在活态传承上不停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镇村常态化,深受群众喜爱。常年在麟游中学、职业中学、南坊小学等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促进非遗在青年学子中的传承。大力举办非遗活动,融入非遗元素,形成协同发展局面。我县深入推进非遗事业的传承和发扬,已连续举办了多次社火游演系列活动(每年一届),让非遗传承得以赓续。近年来,麟游非遗不仅立足于本地的传承,还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等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纷纷走出麟游。2024年麟游木偶戏参加“大地欢歌非遗同行”陕西省关中五市联盟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深受喜爱。2023年元宵节,麟游举办大型社火巡演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并在中省市县各级媒体广泛宣传。这是麟游县地台社火走出县域,走向全国,登上央视大舞台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四是以媒体宣传为突破口,在保护传承上求变革。以“媒体+”模式推进非遗项目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年宣传信息一百多条,其中“学习贯彻二十大迎新春联赠万家”活动、“非遗大过年”麟游木偶戏闹新春、麟游县元宵节社火游演活动等多篇宣传推文分别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早报网、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决策网等采用宣传。召开麟游非遗宣传工作座谈会,印制宣传标语和彩页,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让麟游非遗项目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我县的大型活动(社火闹元宵、半马赛、伏羊美食节)等,组织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展示。让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对我县非遗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遗的共识,让非遗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的行列。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加强非遗宣传传播,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扩大非遗宣传,培养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意识,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近年来,麟游木偶戏、地台社火、刺绣进校园等活动长期开展,社会反响较好,但是也有很多项目宣传展示得不够。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各种媒体开辟宣传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在报纸期刊上开办专栏、制作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等手段,向社会进行推广,让麟游非遗走进省城、迈向全国,弘扬展示我市悠久的传统文化。
二是推进非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展示传播平台。重点针对已有的12个非遗传承项目,建设麟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非遗传习所和九成宫酒酿造技艺展览馆。在麟游县官坪新区永安路与官坪西路交汇处建设麟游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县级文化馆(非遗中心)、工人剧院和科技馆等多个功能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5540㎡。
三是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挥文旅复合作用。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利用我县各地不同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开发出不同的文创产品,如将麟游红色旅游与传统村落、民歌谚语,西海苑景区与麟游木偶戏,杜阳山水与九成宫酒酿造技艺等进行结合,制造出具有休闲娱乐性质和高文化品位的民俗旅游产品,让游客体验快乐,流连忘返。
四是加强非遗科研和人才建设,促进非遗保护科学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和进校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力度。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省、市文化馆、群艺馆的学术优势、科研优势、教育优势,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加强对代表性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保护,为传承人提供场地、器具、资金,方便他们进行公益性传承。
麟游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2日
(联系人:周世昌,联系电话:0917-796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