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劳务合作社“引”,帮搬迁劳动力“就地就业”。大力发展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在有产业支撑、有能人带动的村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组建劳务专业合作社34个,精准为农村群众特别是脱贫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今年以来,全县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累计发布招聘信息23期,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500多个,截至目前,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创劳务收入2.85亿元。
二是新社区工厂“纳”,帮搬迁劳动力“车间就业”。强化供需对接,持续加大对社区工厂的扶持力度,为符合条件的社区工厂落实场地租赁费、水电费、一次性岗位等补贴153.25万元。不断扩大新社区工厂吸纳就业能力,全县培育的电子制造、服装加工等8个社区工厂把523名群众带进了车间,实现了“社区生活、社区上班”,实现了挣钱、顾家、尽孝“三不误”。
三是就业创业基地“带”,帮搬迁劳动力“市场就业”。充分发挥标准化创业中心带动创业促进就业作用,帮助入驻创业的42户实体成功创业,带动339人实现了市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等返乡下乡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截至5月底,全县共为4户企业和18户个体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15万元,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12万元。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建成就业帮扶基地,全县累计建成就业帮扶基地18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500多人,持续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打造了服务于移民搬迁点的“半小时”就业圈。
四是公益性岗位“托”,帮“三无”劳动力“托底就业”。坚持“能设尽设、能扩尽扩、人岗匹配、待遇提升”的原则,把“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稳定家庭收入”的脱贫劳动力,优先安置到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疫情防控等力所能及的岗位上,全县开发特设公益岗、护林员、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员等就业岗位915个,兜底安置“零就业”脱贫户劳动力和弱劳力、半劳力,实现就地就近稳定就业。